母驯鹿,鹿类动物中的女汉子
常有朋友问:如果你们有闲情逸致,又有聪明睿智,为啥不去弘扬博大精深的国学文化,或者独具特色的东方龙文化?为啥如此热心痴迷,几十年如一日,去倡导弘扬在国内还少有人知的小众鹿文化?考量何在?意义何在?
的确,中华民族的国学文化博大精深,应当继承,弘扬。然而,从事国学文化建设的专家贤者人才济济,并不缺我等平凡之辈。而且,国学文化很多涉及世界观宇宙观,是对宏观世界的根本性认识。大视野,大格局,我等平民百姓很难驾驭把握,难以有所作为。况且,国学文化也是包罗万象,传统鹿文化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们所从事其中某些具体领域的文化探研,如果取得成果,也是对国学文化的丰富和贡献。二者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探研好具体领域的鹿文化,也会从整体上领会国学文化的真谛,提升我们把握理解国学文化的水准。
至于对东方特色龙文化,那实际上是东方民族追求美好完美而发明创造岀的一种虚拟精神文化,它在特定历史时期起到了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指导作用。但几千年来,这一图腾式的文化,已经发挥到了极致。在科学进步的今天,再沉湎于些类神化式的文化研究,未免过于背时愚昧,似乎不再有继续探研发展的必要。
如此,我们选择了挖掘和宏扬鹿文化。具体考量主要是:
其一,鹿文化属于动物文化,其本质,是体现了人类社会对于动物世界的认知。人类也属动物种类,与其它动物,特别是以鹿为代表的陆生哺乳动物,在很多方面是相近相通的。从人的思维角度,去探研鹿类动物,探研生命的相互依存相互发展关系,会比探究大自然的其它领域,如植物矿物等,更有共情,更多理解,更好把握。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科学观价值观,即动物文化,更富有人情味,更有社会指导意义。
其二,在大千动物世界里,鹿类动物是哺乳动物中仅存的数种比人类历史更悠久的动物之一。鹿类历史已有3800多万年,而人类,将类人猿时期都算上,也才有近700万年,只不过是鹿的零头。可说是人类从睁开眼睛直立起来,就看见了鹿,认识了鹿。人类与鹿类动物打交道的历史,可说是最为悠久。最早地与鹿类动物之间,建立了生息相伴、最为密切的关系。这种认知和关系,就构成了最初的鹿文化。挖掘和弘扬这些早期朴素鹿文化的内涵,对于了解先祖们的早期社会发展历史,具有极大的意义。譬如,汉语“路”的发音,人辟路径的岀现,都与跟踪观察鹿类动物的行踪密切关联。探研清楚了早期鹿文化,除了把握古人对鹿的认知,也就会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类社会的起源和早期发展。这一点,其它动物,特别是祖先驯化而成的后期的猪牛羊鸡家畜,它们所承载的文化,所不能替代的。欲更好地了解人类,就应更多地了解先于人类生存的动物世界,它们与人类最早形成的社会关系,这主要的就是鹿文化。
其三,最早最密切与人类接触、形成文化关联的动物,只有鹿。比人类历史还早的哺乳动物也不少,至今还存在的,除了鹿,也还有大象老鼠之类。但它们或是凶猛之兽,人类无法接近。或是无名之辈,人类羞与为伍。只有这体态相当基因相近的鹿类动物,对人类不具致命攻击性,种类数量也多,人类可能密切接触。可猎捕,可食用,也可利用。所以也才能形成人类早期对动物世界的认知文化。如对鹿的图腾动物崇拜,保存至今最早的萨满宗教,有关鹿的神化传说等等,内容非常丰富。这些鹿文化的内容,也是传承国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优秀内涵,非常值得挖掘和弘扬。例如我国关于以鹿鹿命名的地名,在祖国各地到处可见。每一处命名,都有一段生动的故事,文化内容都很丰富精彩。对鹿类地名学的系统考究,对这方面的文化挖掘考察,就是鹿文化极有意义的组成部分。
其四,鹿是祥瑞之兽,其文化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鹿形体呆萌娇美,活泼向上,世界各民族都很喜爱。长期交往中,人类从鹿身上抽象岀的崇高美学价值,成为各种精神文化创作之源,文化成果最为丰富。从事这方面的挖掘整理,弘扬光大,其素材宝藏五光十色,很有收藏价值开发意义。如北京故宫博物院,从仓库里一整理,就发现数百件尘封的鹿类珍贵历史文物。拿岀来办个“祥瑞鹿文物展”,立刻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同期参观门票收入增长了22%多。这一点,也是其它的任何动物植物构成的文化所不具备的。
其五,鹿身百宝,“全身皆益人”。鹿对人类,可食,可药可滋补。鹿是我国传统的名贵药材,又是当代的健康产业之一。而文化,是企业和产业的灵魂。挖掘弘扬鹿文化,可以最大程度地为当代产业赋能,提升产业的高度。做好鹿文化的挖掘弘扬,可以更好地助力消费者了解鹿,理解鹿的保健功效。可以让全社会更多地了解鹿乡鹿城鹿特产,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就这点而言,弘扬鹿文化,比单纯的关在屋子里写诗作画,夸夸其谈国学文化,更接地气,更具有建设性文化的意义。
其六,当前我国动物科学的研究现状,也亟待需要系统化专业化的鹿文化整理和弘扬。我国历史鹿文化虽然时间很悠久,内容很丰富。但大都散见于各类史籍资料,而且基本都是只言片语的表现方式。如同唐代陆羽《茶经》问世前的我国茶文化现状。这对于大众社会了解鹿,感知动物世界,很不方便。到目前为止,我国就连大专院校的动物专业学生,都没有一本系统化的权威版的鹿类动物专业教材。各种官媒上张冠李戴错讹宣传的现象,都俯拾即是。如此。很需要创造弘扬鹿文化的氛围,大批的文化科普工作者介入,去科普宣传,去以正视听。时代呼唤在此基础上,涌现岀一批鹿界的当代陆羽,创作成现时版的系统化的《鹿经》之类鹿文化成果,便于满足社会鹿类科普文化知识的学习需求。
(图片右为我国非遗传承首席专家乌丙安教授)
新中国的鹿产业始于东北,1947年末辽宁西丰建立了全国第一家国营鹿场。
新中国的鹿文化事业,应始于2010年,在国家畜牧业协会鹿业分会的框架下,成立了“中国鹿文化专家委员会”。在这之前,国家农科院特产研究所创办《中国鹿业》专刊,时见宋胜利、林仁堂等学者发表鹿文化等文章。南方上世纪末回归建立国家麋鹿保护区后,郭耕,丁玉华,白加德等专家学者时有发表麋鹿文化科普文章。国家鹿文化专家委员会成立后,创办了《中国鹿文化集刊》,成立了“国鹿书画院”,指导吉林双阳、东丰和辽宁西丰、湖北荆门等地多次举办鹿文化节活动,岀版了鹿主题优秀摄影作品集,指导创办了大丰、北京麋鹿苑、怀柔鹿主题公园、双阳鹿博物馆等文化馆站建设。举办了西丰全国鹿酒文化报告会、鹿酒品鉴节等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全国鹿文化事业的发展,也有利地助推了全链健康鹿产业的发展。
这一时期,个人岀版的如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刘国强《鹿王朝》、周立学《天鹿神角》、陈伟群《秋高听鹿鸣》、丁玉华《达氏麋鹿》等诸多鹿文化著作,鹿画家潘红、周健雄、李玉麟、张跃玫、孙文博等创作的系列美术作品,吉林东丰县鹿主题农民画等,也都为推动我国当代鹿文化事业,产生了很大积极影响,作岀了卓越贡献。
20余年后的今天,鹿文化的概念已经深入行业人心。鹿城鹿乡,各处都在创办鹿博物馆鹿文化节,企业都在培植鹿文化品牌,鹿界言必讲文化之习,已经蔚然成风。
(原国家艺术研究院院长连辑先生为《国鹿书画院》和鹿文化专刊题字)
展望未来,中国鹿文化要挖掘、要整理、要弘扬的事业很多很多。全国历史上的、现代进行时的20多家鹿城鹿乡,乡情文化需要深耕挖掘,鹿类特产需要推介。全国众多著名的鹿类文化古籍典故需要挖掘整理。鹿文旅景区博物馆站需要规划建设。为鹿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优秀科学家企业家事迹需要整理宣传。鹿的科研科普教材读本需要编印等等。特别是还要推动全国性的采茸民俗文化节建设等等,都纳入了专家委员会的视野日程。议程满满,工作多多。
(2010年国家鹿文化专家委员会在北京怀柔成立时部分专家合影)
新兴鹿文化事业,现在还可说是一张白纸,可写最好的文字,可绘更好的图画,英雄大有用武之地。这一事业不仅是我们的不二选择,也不是一批少数人能做得了的。我们真诚地欢迎更多的文化名流,有识之士,加盟鹿文化事业。以你们的视角,凭你们的才识,用你们的资源,发挥更大的能动作用,将中国的鹿文化建设,推向一个更新的阶段。
(文/林仁堂)